我的位置? 首页»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» 成果展示

优秀征文展示(四)—“大美秦岭,欣而悦之?/h1>
发布日期?017-05-23 作者:  来源?/div>

大美秦岭,欣而悦?/span>

    一提起秦岭,想必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华夏大陆上一条极其重要的南北分界线,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地理事物。诚然,秦岭有其重要的地理意义,但它所展现给世人的还有绝美风光、坚毅的气质和温和的人性?/span>

群山连绵,犹如母亲般温柔注视山下的人民;葱茏满目,恰似春水滋润这一片秦川天地。远远地望见秦岭的巍巍身影,我便欣喜不已。兴奋之余,便不记得怎样掠过山坡上的庄稼,怎样甩开山下的村庄,怎样踏过那崎岖惊险的山路,只是惊叹于秦岭的独特风采。我曾经领略过泰山的庄严雄伟,一座座肃静的寺庙散落在山间,一块块整齐的台阶阐述着历史的厚重;也曾体会过华山的高耸陡峭,一路小心翼翼,直至精疲力竭才得以逃下山来。而秦岭给了我另一种感受,也许正如古人所言: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。秦岭路上,小心翼翼似乎已经失了效用,每个人的脸上都透露着提心吊胆之意,心中大概也在念着“菩萨保佑”的话语。几乎每个上山的人都在咒骂这难以前行的山路。但我想,高耸的悬崖峭壁、颠簸的崎岖山路应当是通往秦岭自然风光的屏障。它们隔绝了城市的喧嚣、人群的涌动,留下了这一处世外桃源般的胜地。薄雾轻轻拥抱山顶,仿佛空中楼阁若隐若现;偶有流水夹着碎石向山下奔去,声势颇为浩大;又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坚挺地屹立不倒,好像坚毅的卫兵正认真地站岗;还有河里清晰可见的石子,似乎在诉说着纯洁为何意;最令我留恋的,是这里的乡土气息,几千年来形成的未遭污染的气息,这里的一捧沙土都远胜于那高楼大厦、车水马龙?/span>

秦岭不仅有着独特的风景,还有孕育其中、不断发展的秦岭文化。仓颉在这里创造汉字,结束了中国古人结绳记事的历史;秦始皇曾经于此一统天下,创立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;李自成在此地屯兵休养,最后直取中原,成就功业;红军也曾在这里驰骋,为革命胜利采集火种。这里固然曾经无比的繁荣、无比的重要,但它也流下过眼泪。秦楚交战,大火仿佛要焚尽一切美好;宋金对决,屈辱的浓雾久久不能散去;时至近代,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。也许只有经历过这样大悲大喜的历史,才能孕育出当地不卑不亢的气质?/span>

一千多年前,深明大义、敢于进谏的韩愈因一封《谏迎佛骨表》而被贬潮州。路经秦岭之时发出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雪拥蓝关马不前”的感慨,也抒发出他不惜己身,心系天下的志向。人们总在探究这首诗的遣词造句,却难以体会诗人在诗句中的怒吼与哭泣。而唯一能领略这份悲痛的,也许只有那个默默注视他的秦岭吧!唯一能重述这份品质的,可能也只有源于这座大山的秦岭文化吧?/span>

秦岭位于中国地域划分的界限处,其文化也体现了多方面的不同和强大的包容性:既有北方文化的阳刚大方,又有南方文化的温婉细腻;北方汉子在这里行走,南方姑娘也在这里留下身影;秦腔的声音响彻山岭,南方的民歌也扣人心弦。这里是各地域的结合,是各民族的结合,也是各文化的结合。历史中,或是现实中,秦岭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包容性最好的践行者?/span>

秦岭的路上不独有古人的悲愤和战争的血雨,也包容着诗人的风流。“试登秦岭望秦川,遥忆青门青可怜”孟浩然的好友就此别他而去,空留悲伤和叹息;“月宜秦岭宿,春好蜀江行”白居易笔下的秦岭便透出轻松愉悦,秦岭之静展现无遗;“射衣秦岭雪,摇月汉江船”尚颜描绘的冬日秦岭又是另一番风味。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来此,一首又一首的诗篇存留。皆说秦岭风景好,不知此地诗风盛?/span>

过往的时间虽然不停逝去,但是秦岭文化品质却经由代代秦岭人流传下来。我前去进行《农村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调查》的时候,更是深有体会。调查开始的时候,我想,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连家乡都未曾出去几次,又怎么会懂得环境保护,又怎么会有多少环境意识,这样的调查啊又会有什么意思!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中年农民,用他的经验和朴实给我这样一个大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。他并没有拿到满分,调查表上也会见到不知道的字眼。但是,他所知道的,无一错误。而他待我温和的态度更是让我深感惭愧,对我所问凡知必答的行为也让我倍觉内疚。秦岭美丽的风景孕育了它优良的文化品质,这份品质又在代代相传中养育了如此温和朴实的人民。我们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他们的参与,能有多少困难?/span>

当然,秦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圣地。煤矿被乱采滥挖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;许许多多的山体已经滑落、消失;政府的工作出现权责不清、效率低下的问题;当地人民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。问题总会有,但也总会得到解决。。秦岭必然做不到真正的十全十美,不过,这座山和它养育的人民必然会向更好的方向前进?/span>

秦岭算不得高耸入云,也不比泰山般富有历史底蕴,却有自己的惊险山路与清秀风景;这里的文化并非长盛不衰,也不曾让世界瞩目,却用一代代的努力传承至今,能够包容各样的文化风俗;本地人民没有做出极其优秀的成绩,却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感化、温暖、滋润着每一个来访的游客。我没有去过多少地方,来到秦岭的次数也屈指可数。可是,我已经为这里风景而惊叹,为这里文化而感慨,为这里人民而点赞?/span>

秦岭绰约风姿,定当欣而悦之?/span>

 

 

作者:常锦?

学院:人文社会发展学?nbsp;